村网通总站 佘家门村 735541.nync.com 欢迎您!
太碌逛庙会
读写人家专栏作家:白峰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在我的老家三岔镇三岔村五龙山和太碌村的柏林观都要为王母娘娘过庙会,庙会这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唱大戏,吼秦腔,以此来纪念王母娘娘,上香者络绎不绝,各种摊点一应俱全,摊贩们忙过不停,消费者也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今年三月二十,我有机会到太碌村柏林观逛庙会,领略了庙会经济威力,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庙会中,大家都在过庙会,唱大戏,逛市场,庙会既活跃了一方经济,也繁荣了乡村文化。
给王母娘娘过庙会,而传说中的王母娘娘就是西王母,在我国很多古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故事绵绵不绝,从《山海经》到汉书、明史等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西王母在民间又被称为“王母娘娘”,是一位拥有至高权力的女神,在渭河一带人们把王母娘娘称为“送子观音”,这一天,求儿子的信士们都要用纸折成花,拿上香火早早到王母娘娘大殿里上香,祈求平安,送子送福。
此前,我国有一些学者、专家研究后认为,被赋予了浓厚神话色彩的西王母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研究昆仑文化的学者就说:“事实上,被无数神话光环笼罩的西王母并非天仙,而是青海湖以西游牧部落的女酋长”。
不管是真人,还是传说,不过,三岔镇太碌村能借助三月二十日王母娘娘庙会,带动经济发展,无不是一招妙招。
其实,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这里说是庙会经济,实际上是一次乡村商品物资交流大会,在庙会开始后,一些消息灵通人士,经商的人们,早早就在太碌的几条主街道上摆摊设点,创新新商机,寻找新机会。这些有本地的,也有外村的,还有外乡的,外省的,这里正好是陕甘交界,太碌村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所管,一河之隔的建河村是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所管,那么这一天,庙会让这里的人没有了省与省的阻隔,只有心与心的交流,也有经济的沟通。
这一天,或者是说是庙会整个时期里,街道两边各种摊点星罗棋布,卖菜的,卖水果的,卖花的,卖布的,卖衣服的,城里有的,这里都有。走在街道上的乡亲们,想要什么,可以购买什么,而且那些菜啊,水果啊,花都是乡村最需要的,这既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也是农民幸福生活获得感的展示。
这里,最受欢迎的,还是各种各样农副产品的,诸如家家户所需要的竹萝、竹蘼、竹笼、簸箕,样样齐全,也有一些农机具这里也是一应俱全,有铁铲、铁锨、犁铧,先进的生产工具,诸如旋耕机,也进入到了市场,农民仔细的挑选,认真的看,似乎这就是一年的收获,一年的庄稼。
市场上少不了吃,吃食更是多了去了,小吃凉粉、面皮、呱呱;面食活烙面、面鱼、浆水面;还有各种烧烤,啤酒摊,那些油炸食品,油饼,油圈圈,麻花,等等。看着这些新鲜的吃食,要了一碗活烙面坐下来吃了起来。
除了这些,还有小孩子们玩的轮轮秋,小马转圈,生意人都大发孩子财,不过这些小孩子玩的东西也挺有市场。还有一些套圈圈的,让大人和小孩都参与到了其中。
戏院里,锣鼓喧天,秦音声声,秦腔吼起来,观众欢起来,戏场里吵起来,老人坐在戏场里安静地看着戏,小孩子在戏院里跑来跑去,追逐着,戏闹着,欢乐着。生末净旦丑样样齐全,花脸的脸谱千姿百态,武生的打斗最是精彩,古老的说唱有板有眼,阴阳顿挫融在期间,青衣的水袖似仙女下凡,小丑的功底他最是全面。
更重要的,这一天,也给乡村人们提供了一次走亲访友的机会。十里八村的人们,近的吃过饭就起到庙会现场,远的早早就出门,到了这里,先是走亲戚,在亲戚家里吃饭,然后,不管是刚来的,还是从亲戚家出来的,或者说是远处来的,都进入街街道道,或逛庙会,会坐在啤酒摊上喝啤酒,或着在戏院里看戏,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几位熟人,说几句话,相互问问好。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逛庙会,一到庙会期间,几乎可以不去读书,也可以不上地,向父母要上些零钱,与小伙伴们相约赶到戏场里,戏场里除了唱戏,还有卖瓜子卖豆子的,还有吹气球的,反正小孩子吃的玩的,要什么有什么,虽然戏在唱,但似乎无心看戏,心却在那些吃食上,更在玩耍上,直到身上的零钱吃没了,玩够了,肚子也饿了,才从戏场里逃回家。
有诗云:“熙熙攘攘人如云,适用百货两边分。呼儿唤女上街去,农村庙会闹似春。城乡发展和谐劲,新风处处耳边闻。亲朋好友一堂聚,明年今日还相寻”。这正是乡村庙会的写照。
如今虽然庙会少了,味道淡了,市场气足了,但在我的心里,逛庙会最有意思,逛庙会不仅仅图个热闹,而且也是一份心情,更有一种文化,是乡村文化,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一部分。